虎扑体育|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—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讲堂的跨界人生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,一位身着深灰色西装、手提古典剑袋的亚洲青年正快步穿过长廊,他叫费若秋——前中国国家击剑队成员、里约奥运会男子花剑八强选手,如今的身份是哥大教育学院运动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,这位曾被法国媒体称为“东方剑圣”的运动员,正在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身。
“我虎扑体育赛事的剑尖永远指向未来”
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,费若秋刚结束上午的统计学课程,他笑着展示手机里并存的两类提醒:下午三点的战术分析小组讨论,傍晚六点的俱乐部击剑指导课。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,其实我只是把击剑当作了人生的支点,而不是终点。”
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后,时年26岁的费若秋做出了令体育界意外的决定:暂停职业生涯,申请海外名校。“在法国训练期间,我亲眼看到体育产业如何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,一场击剑联赛能带动体育旅游、教育培训、媒体版权等完整产业链,这让我意识到运动员之外更广阔的可能性。”
跨洋申请的战局比剑道更惊心
尽管拥有奥运奖牌的光环,申请常春藤盟校的过程仍充满挑战,费若秋透露,为准备GRE考试,他在训练间隙累计刷完了200套模拟题:“握剑的手写论文时总会抖,但体育教给我的第一课就是直面恐惧。”他特别感谢法国教练帕特里斯·勒尼奥的帮助,“他亲自为我撰写推荐信,说‘这位年轻人用六年时间让我理解了中国成语‘厚积薄发’的含义’。”

哥大运动管理项目主任文森特·加西亚教授表示:“费若秋的申请文书让我们看到顶级运动员的独特视角——他分析击剑赛事转播权分销的论文,甚至引用了中国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,这种跨界思维正是体育产业最需要的。”
剑道与学堂的双轨人生
如今费若秋的日程表仍保持着运动员般的精确:早晨六点进行核心训练,课后在哥大击剑俱乐部担任技术顾问,周末则前往纽约击剑中心指导青少年选手。“保持身体记忆很重要,”他展示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英文笔记,“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学术语言解构体育现象,比如用博弈论分析运动员的战术选择。”
他的跨文化背景正成为独特优势,近期参与的《中美校园体育产业对比研究》项目中,费若秋团队发现中国大学生联赛的商业价值被严重低估:“NCAA一级联赛每年产生超过10亿美元收入,而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赞助规模仅有前者的0.CBA赛程3%,这片蓝海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人才开拓。”
“我要搭建体育跨文化的桥梁”
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,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我想创立连接中西方体育教育的平台,很多中国孩子有天赋却缺乏国际赛事机会,而欧美俱乐部又渴望开拓亚洲市场。”他正在与法国击剑联合会洽谈合作,计划推出针对亚洲青少年的数字化训练系统。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格评价道:“费若秋代表的新一代运动员正在重塑体育产业格局,他们既能在赛场上争金夺银,也能在商界和学界开创新局,这种跨界能力将使体育产业迎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。”

窗外暮色渐浓,费若秋收拾好装备准备赶往训练馆,他的剑袋上依然贴着中国国旗贴纸,电脑待机界面是哥大图书馆的夜景。“有人说我离开了赛场,其实我只是换了个姿势进攻——现在我的战场在课堂、在会议室、在每一个需要连接体育与文化的角落。”
这位左手执剑右手握书的跨界先锋,正用行动证明:人生没有标准赛道,真正的冠军永远在开拓新航道的征途上。
相关文章

最新评论